一、通过 “油液状态” 判断:核心依据是轴承锈蚀 / 磨损的直接残留
蜗杆轴承与涡轮蜗杆共用齿轮油(通常为 220# 齿轮油),轴承损坏(如生锈、滚动体磨损、内外圈剥落)会直接污染油液,这是直观且早期的判断信号:
-
油液乳化:若放出的齿轮油呈乳白色乳化状(非单纯混入少量水分的分层状态),说明轴承密封失效或轴承金属锈蚀产生的 “金属离子 + 水分” 发生化学反应,导致油液乳化 —— 这是轴承锈蚀损坏的典型特征(即使减速箱外部无渗漏,内部轴承也可能因润滑不良或环境湿气侵入失效)。
-
油液含金属碎屑:取少量油液放在白色滤纸或玻璃片上,静置后观察:
- 若有明显 “黑色 / 银色细小颗粒”(可用磁铁吸附,轴承滚动体为铁磁性材料),说明轴承滚动体或内外圈已出现磨损剥落,碎屑随油液循环;
- 若出现 “条状金属屑”,可能是轴承保持架断裂(严重损坏信号)。
二、通过 “运行状态” 判断:基于轴承损坏后的异常物理表现
轴承损坏会导致运行阻力、振动、噪音异常,可通过 “听、摸、看” 实时观察:
-
异常噪音:
- 正常状态:升降机运行时只有涡轮蜗杆啮合的 “均匀低沉噪音”,无杂声;
- 损坏信号:出现 “高频尖叫声”(轴承滚动体与内外圈间隙过大,撞击产生)、“断断续续的卡顿声”(轴承保持架卡滞)、“金属摩擦声”(轴承内外圈剥落,滚动体卡死)—— 噪音会随转速升高而加剧,且与负载无关(区别于涡轮蜗杆过载的噪音)。
-
局部过热:
- 正常状态:运行 1 小时后,用手触摸蜗杆轴承端盖(通常在升降机输入轴侧),温度应≤环境温度 + 40℃(即手感 “温热不烫手”);
- 损坏信号:轴承端盖温度骤升(如超出 70℃,手感 “烫手无法持续触摸”),原因是轴承磨损导致摩擦阻力增大,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—— 若伴随油液温度同步升高(超出 80℃),说明轴承已严重损坏,需立即停机。
-
振动异常:
- 用手触摸升降机机体或用振动检测仪(如测振笔)检测蜗杆轴端:
- 正常状态:振动幅度≤0.1mm(肉眼观察无明显抖动);
- 损坏信号:振动幅度突然增大(如超出 0.3mm),且振动频率与蜗杆转速一致(轴承滚动体每转一圈撞击一次损坏部位,形成固定频率振动)—— 区别于涡轮蜗杆安装同轴度偏差的 “不规则振动”。
三、通过 “机械性能” 判断:基于轴承损坏后的功能失效表现
当轴承损坏到程度,会直接影响升降机的运行稳定性,表现为:
-
蜗杆轴 “窜动 / 卡滞”:
- 停机后,手动转动蜗杆输入轴(需断开电机),正常状态下应 “转动顺畅、无明显间隙感”;
- 若转动时出现 “明显卡顿”(每转一圈有固定卡点)、“轴向窜动”(用手推拉输入轴,有明显位移),说明轴承内外圈与轴的配合已失效(如轴承内圈松脱)或滚动体卡死。
-
负载运行时 “力矩异常”:
- 正常状态:升降机带额定负载运行时,电机电流稳定(可通过变频器或电流表观察);
- 损坏信号:电机电流突然增大(无负载变化的前提下),且升降机升降速度变慢 —— 原因是轴承损坏导致蜗杆转动阻力增大,需电机输出更大扭矩克服阻力,间接反映轴承失效。